1943年7月1日

刘经南

大地测量与卫星导航专家。

刘经南,男,汉族,1943年7月1日出生于重庆,湖南长沙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大地测量与卫星导航专家,北斗/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技术应用和工程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7年,刘经南本科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1968年至1979年,担任湖南煤炭地质勘探公司物测队技术员、助理工程师;1979年至1982年,在武汉测绘学院学习大地测量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1982年至1986年,担任湘潭矿业学院讲师;1986年至1991年,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讲师;1992年至1993年,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大地测量系副主任、地学空间测量与地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1993年至1995年,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测量工程学院卫星测量所所长;1995年,担任德国应用大地测量研究所访问学者;1995年至1997年,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地学测量工程学院院长;1997年至2000年,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至2003年,担任武汉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2003年至2008年,担任武汉大学校长、党委常委;2008年,担任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12年至2018年,担任昆山杜克大学校长。

刘经南长期从事大地测量理论及应用研究与教学工作。

1929年4月8日

孙家栋

北斗导航系统第一、二代工程总设计师。

孙家栋,男,1929年4月8日出生于辽宁省复县(今瓦房店市)老爷庙村,中国共产党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航天工程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探月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

孙家栋于1951年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1958年毕业于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设计专业,历任七机部五院(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航天部副部长,航空航天部副部长;1967年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历任院总体设计部副主任、主任、副院长、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天工业部副部长,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委主任;1985年任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总工程师、副部长。10月起历任航天工业部副部长,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主任;1988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2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04年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孙家栋长期从事火箭、人造卫星研制工作。

1956年7月

杨元喜

相关观测抗差估计系列理论体系和自适应抗差导航定位理论体系的原创者。

杨元喜,1956年7月出生于江苏泰县,大地测量专家,北斗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测绘研究所研究员。

1980年杨元喜从郑州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7年获得郑州测绘学院硕士学位;1991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7年作为洪堡学者前往德国波恩大学研修;1998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杨元喜主要从事大地测量研究,研究方向为动态大地测量及测量数据处理及质量控制理论,在测量抗差估计理论和自适应估计理论方面作了系统研究,是相关观测抗差估计系列理论体系和自适应抗差导航定位理论体系的原创者。

1958年2月

杨长风

航天系统总体技术与工程管理专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

杨长风,男,1958年2月出生于湖南益阳南县,中国共产党党员,航天系统总体技术与工程管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正军级少将军官。

杨长风于1978年4月—1982年2月就读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82年—1987年就职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1988年7月—1990年1月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主任设计师;1999年3月—2007年2月就职于总装备部电子信息基础部航天装备局;2001年4月—2004年6月就读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毕业获得博士学位;2009年任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高级工程师;2014年10月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2016年4月晋升为少将军衔;202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长风主要从事航天系统顶层设计、复杂巨系统工程管理、卫星导航定位授时体系建设应用等研究。

1963年2月

林宝军

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

林宝军,男,1963年2月出生于吉林松原,博士研究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球载空间望远镜姿态指向智能控制系统”;负责并完成了天文卫星HXMT预研项目中卫星工程系统的预研;负责并完成了神舟二号飞船中X射线探测器数据采集及管理系统研制。

建立了飞行器运控模式仿真系统并完成了神舟二号到五号运控方案及飞行程序设计;筹建了总体设计仿真实验室。主持完成了神舟2号和神舟5号飞船应用系统船载设备的研制、电性能综合测试、整船总装测试、发射场总装测试发射工作及飞行试验工作,均获得圆满成功。

主持并开展了飞船应用系统总体技术 方案设计、优化,四艘船桌面联试的组织及实施,内外技术协调,接口规范研究、制定,运行模式研究,大型试验的准备、组织及技术方案的制定等项工作。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开展了院重大项目“小卫星及关键技术研究”实施方案及项目可行性论证工作;参加了 “小型月球探测器系统总体技术”,负责完成了月球轨道卫星总体方案及各主要分系统方案设计。参与了 “空间实验室大系统论证”工作,并主笔编写了大系统论证报告;还参加了双星论证等工作。

1916年4月3日—2000年4月29日

陈方允

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陈芳允(1916年4月3日—2000年4月29日),浙江台州黄岩人,九三学社社员,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陈芳允长期从事无线电电子学及电子和空间系统工程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工作。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8年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著有《无线电电子学的新发展》《卫星测控手册》等,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1986年,他和部分院士联名建议发展中国的高技术,促成了中国发展高技术的“863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