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  回

嫦娥二号探测器

中国探月工程第二阶段先导星

探测器概览

“嫦娥二号”是中国“嫦娥”工程的第二颗探测器。它是建基于探月工程一期的嫦娥一号备份星进行技术改进而来的,是二期工程的先导星。 “嫦娥二号”主要是用作试验、验证部分新技术和新设备,降低往后月球与深空探测的风险,同时深化中国的月球科学探测。

在完成了月球探测任务后,“嫦娥二号”又前往日地拉格朗日L2点收集收集科学数据,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从月球轨道飞赴日地拉格朗日L2点的探测,开展了对地球远磁尾离子能谱、太阳耀斑爆发和宇宙伽马爆的科学探测,使中国成为继美、欧之后第3个实现L2点空间探测的国家。 2012年12月13日,“嫦娥二号”在与小行星4179(Toutatis)交会并捕获小行星影像,完成了小行星4179国际首次近距离的光学探测,使中国成为了第4个探测小行星的国家或地区。

嫦娥二号探测器

发射动态

2010年10月1日(发射日)

  • “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飞行了1533秒之后,星箭分离,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2010年11月2日

  • “嫦娥二号”顺利进入环月长期运行轨道。

2011年6月9日

  • 为了积累深空探测经验,“嫦娥二号”于6月9日下午离开月球,前往距地球约150万公里远的日-地拉格朗日L2点。

2012年4月15日

  • “嫦娥二号”离开地日拉格朗日L2点前往有撞击地球危险的小行星4179进行探测。

2012年12月13日

  • “嫦娥二号”在距地球约700万公里远的深空掠过小行星4179,最近距离仅为3.2公里,飞掠时速高达10.73公里/秒。
轨道示意图

科学任务

  • “嫦娥二号”分别在100×100公里的圆轨道和100×15公里的椭圆轨道进行了高分辨率成像和环月探测,完整获取了7米分辨率的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数据,并完成了对“嫦娥三号”落月任务预选着陆区虹湾局部区域的达到1.3米的高分辨率成像。
  • 通过“嫦娥二号”携带的太阳风离子探测器的测量,发现当卫星逐步接近月球表面的一个著名的磁异常区“Serenitatis Antipode”的时候,质子的密度和体速度均降低,而质子温度显著升高,结果很好的验证了月球表面磁异常结构附近可能存在“微磁层”。
  • 首次月球影像图

    拓展任务

  • 为了积累深空探测经验,“嫦娥二号”于2011年6月9日下午离开月球,前往距地球约150万公里远的地-日拉格朗日L2点,对太阳实施探测,同时进行测控技术等试验。成功到达L2点后,“嫦娥二号”刷新了中国航天测控距离的纪录,也成为了世界首个从月球直接前往日地拉格朗日点的航天器。
  • 2012年4月15日,“嫦娥二号”离开地-日拉格朗日L2点前往有撞击地球危险的小行星4179进行探测,“嫦娥二号”在距地球约700万公里远的深空掠过小行星4179,最近距离仅为3.2公里,飞掠时速高达10.73公里/秒。这是中国第一次对小行星进行探测,中国也成为继美国、欧空局和日本后,第四个对小行星实施探测的国家或组织。
  • 设计寿命6个月的嫦娥二号在工作26个月后,将继续飞向更远的深空,技术人员通过分析认为,“嫦娥二号”飞行距地最远可达到约3亿公里。“嫦娥二号”成为目前中国首颗飞入行星际的探测器,在后续的星际飞行中,其飞行目标将主要聚焦在星载设备长寿命考核、自主飞行能力、行星际远距离测控验证等方面。